室外寒风瑟瑟,室内温暖如春。围绕着我们的阵阵暖意背后,离不开后勤保障部供暖交换站工作人员的兢兢业业,坚守岗位。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寒冬里的温暖和温暖背后的故事。
供暖的“小插曲”
今年供暖伊始,财经校区17号楼暖气就发生了故障。接到报修电话,供暖交换站的工作人员马上到位,从一楼到七楼仔细排查,进户检修家中暖气片的热度,并上到七层疏通排气阀。由于排气阀位置较高,师傅们站在梯子上淋了一身的脏水,连鞋都湿了。干完活后师傅们并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叮嘱住户有事打电话。小小的细节让周边的群众心生感动和暖意。
17号楼暖气不热现象反复出现,财经校区交换站的张锦明、王刚、陈峰师傅多次逐户检查。有些老师家的暖气做了罩子,师傅检查时就跪在地上,探身进去检修,排查解决问题。“趁着还没降温,赶紧修好,不能让大家受冻”,师傅们认为,供暖服务不能总是当救火队,必须要彻底解决潜在的问题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最终在17号楼南侧的一处大阀门发现了问题所在。已经退休的住户李老师告诉记者,师傅们的专业敬业和服务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老师们,朴实无华的言语和细节彰显了后勤人的风貌和力量。
一天夜里,11号楼张老师家里的暖气裂缝了,不停地冒出热水,老两口急得来回接水倒水,折腾了大半夜,七、八十岁的老人已经疲惫不堪,赶紧求助于供暖站的师傅。师傅们检修时发现张老师家的坏暖气没有阀门,只有关闭该楼的阀门,减压换暖气。张老师和家人非常感动,想给师傅们留盒烟钱,师傅坚决不收。不喝茶,不抽烟,不收钱物,只留下精益求精的活计,温暖人心的话语,人性化的服务。
李老师告诉记者,像这些小插曲还有很多。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,把足迹留在基层,把服务落在实处,这样的工作作风也让大家和学校的心连的更近,过得更暖。
走近供暖交换站
据了解,雁塔校区供暖交换站共有八位工人师傅,其中三位负责财经家属院的检修,三位负责北院生活区和财经医学教学区,另外值班室还需留守两名负责接听电话及实时记录数据。一般来说,供暖初期是报修的高峰期,每天平均有二三十户报修。师傅们常常需要干到晚上七八点,顶着冬日的寒风,踩着路灯下的影子,回到值班室,才能喝上一口热水,褪下沾满灰的工作服,清点包里的工具材料,在架子床上休息一会。
交换站的师傅每天都要24小时待命,因为报修电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响起。若是赶上饭点,就抓紧扒拉几口,丢下碗,抓起包,赶过去;若是半夜,师傅们就得从床上爬起来,裹上衣服,赶到报修人家中,常常衣服会被暖气水淋透,迎着午夜的冷风回到值班室。
每次外出,师傅们都要背着近二十公斤的工具袋,“里面都是铁家伙”,榔头、钳子、垫圈、麻线等等,说起这些,师傅们就像打开了话匣子,每种工具的用途都如数家珍。就像士兵的重机枪,就像医生的柳叶刀,这些铁疙瘩是他们的“工作搭档”,虽然重,却是必不可少,即使重,也要时刻准备。
供暖期间,他们随叫随到,跑遍了每一栋楼,爬高走低,不怕脏,不怕累,不怕苦,为师生保证冬日的温暖。服务礼貌,话语亲切,技术熟练,是他们对工作的要求。争取做到户户报修都能在十分钟内上门,提高工作效率,是他们对未来工作的期望。
除了冬季暖气管道修理,疏通下水道也是他们常年的业务。食堂的下水道隔段时间就要清理堵塞的油污,整个校区的下水道也要时不时撬起盖来清理里面的垃圾。但师傅们没有一句抱怨,总是乐呵呵的谈论自己的工作,他们很自豪能为群众排忧解难。即使难,即使苦,即使累,“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嘛!”一句话,也就轻轻的带过了种种艰辛。
群众利益无小事,默默奉献供温暖。不要小看这些点滴,正是这些细节,感动着交大人的心,温暖着交大人的心,更凝聚着交大人的心。